- ·上一篇文章:沈跃跃出席“党史中的巾帼力量”“少年儿童心向党”主题展开幕式
- ·下一篇文章:中央财办:当前国民经济持续恢复 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很快,未来需要更多人才”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很快,未来需要更多人才”
【时代精神耀香江】
6月24日,负责“长征”“神舟”“北斗”“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多位航天专家继续走进香港校园,与香港青少年进行交流。
“月球上能住人吗?”“月球上有没有外星生物?”“月球上的资源能被利用吗?”“香港学生能不能被国家选拔为航天员?”在23日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的活动现场,多位不同年龄、来自香港高校和中学的学生向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提问。
精彩演讲吸引香港学子热情参与
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号着上组合体实现月面五星红旗展开,这是中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五星红旗的“独立展示”。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安全返回地球。
“1731这个数字也很偶然巧妙,探月工程启动至嫦娥五号返回,正好17年,分3步走,1次成功。刚好是1731。”妙语连珠的演讲,让不少参加活动的香港青少年航天迷们兴致盎然。
“从目前来看,网上对外星生命的发现、UFO的存在等这些传闻,我觉得实例不充分,真实可考证的成分可能比较小。”在回答“月球上有没有外星生物”的问题时,胡浩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整个宇宙有很多像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统,数以千亿计,地球凭什么就特殊呢?因为宇宙太大了,我们探索的范围有限。美国发射探测器走得最远,也还没走出太阳系。”胡浩说。
胡浩指出,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眼界也是有限的,能够探测到的领域也小。“我们很不容易,也很有能耐,去了火星又上了月球。但和宇宙相比,这个范围还是太小了。”
胡浩表示,中国在月球探测是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举动,是科学性的探索。目标是通过对月球前期的了解,来深化对月球的认识,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同时能够推动科学上新的发现和建树。
谈及未来工作设想,胡浩给出了自己的期待:“2024年希望完成对月球背面的样品采样。”胡浩表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探索月球的过程当中,大家的目标一致,都为了发现科学、提高认识。“在共同开发、探索月球的领域里,我们没有设限”。
香港大学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专业
讲座现场,有香港大学学生向胡浩提出这样的问题:探月工程在正式运行中如何做好风险防范?在飞行过程中如果遇到恶劣的太空环境导致某些机械部分失灵,怎样应急维护?
“香港大学确实是人才辈出,提出来的问题非常专业。”胡浩介绍,在探测月球的过程当中,确实存在很多风险,有些风险是能够逐级化解的。“但有些风险是根本化解不了的,你就是要承受,该扛的就得能扛过去才行。例如空间粒子的辐射、着陆的位置,我们事先并不知道它的状态,但是我着陆到那儿,我就得能拿到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自身的能力要强一些,要对风险有起码的估计和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胡浩指出,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些手段来调整仪器使之不超过风险预估值。胡浩表示,任务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情况,但科研团队会根据提前准备的多个预案,让整个工程实施按照正常方案进行。“实际上,我们还有1300多项预案是没用上的,这些预案就保证了我们在碰到问题时也能够正确对待。”胡浩说。
欢迎香港学子未来加入国家航天事业
在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的航天科技交流沙龙上,胡浩和记者谈及此次香港行的印象。胡浩表示,香港团队的科研能力很强,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在航天项目研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也恰恰是探月工程中很值得推广的精神:信念很坚定,碰到困难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一些在苛刻条件下提出来的要求也能够实现,达到目标。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很快,未来需要更多人才。我很敬佩香港科研人员这方面的精神。”胡浩说,“在香港大学作报告分享时,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都很专业,而且很了解探月工程进展情况,希望大家学有所成,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力量,为航天事业建功立业。”
(本报香港6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张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