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   
当前位置:山东财经山东新闻国内新闻
日期:2023-09-27 04:03:02  来源:网络

【藏学观点 | 生态】格桑卓玛: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实现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平衡

  编者按: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专家学者,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撰写系列文章。我们将陆续刊发该系列文章,与大家分享交流。


  【作者简介】格桑卓玛,女,藏族,1971年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正 文

  中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通过总结过去10年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要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幅员辽阔,自然风貌类型齐全,各地自然条件各具特色,青藏高原的生态资源特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地壳运动,印度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也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三级”。

  常年科考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高原内部水热条件的差异导致高原形成由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组成的高寒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高寒生物区系。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旱,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缓慢,致使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低温和短促的生长季节使寒冷地区的植被一旦破坏,恢复十分缓慢,而且加速冻土融化,引起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要实现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平衡,一定要处理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

  第一,要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目前,国家在青藏高原设立了155个自然保护地,面积达82.24万平方公里,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31.63%,占中国陆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7.56%,基本涵盖了高原独特和脆弱生态系统及珍稀物种资源。畜牧业是青藏高原牧民世代生计依托的重要产业,但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畜牧业粗放式经营造成的超载过牧在青藏高原已经引发一些草场的退化、沙化,甚至一些地方轮牧、排牧也不能阻止草场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及草原生物量的再生能力的下降,牧民的生产生活也受到影响。为此,青藏高原开展草畜平衡和禁牧工作。如,2010年西藏开展禁牧,2011年以来国家在西藏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和各类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2011年9月青海省开始对2.45亿亩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实施禁牧,并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经过禁牧等草畜平衡的措施,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上升趋势明显,草地超载情况总体趋于好转。

  第二,要科学有效地提升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人工修复水平。在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加剧的情况下,生态系统有时无法仅靠自然力量来恢复,需要人类主动作为,进行人工修复。青藏高原本身庞大的生态系统很脆弱,更需要有较高的人工修复水平。首先,要提高生态系统人工修复的科学水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西藏不仅制定防沙治沙规划,还扩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范围,推广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拉萨河流域直孔至雅江汇口段155公里是目前拉萨市正在打造的“百里生态绿廊”,区间集水面积约12873平方公里,从水资源配置与供水保障、河道综合整治、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湿地修复、防沙治沙等方面开展治理修复工程,具有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提升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前期工程通过采砂降滩治理有效减少了河心裸露洲滩面积,扩大了枯水期水面,疏通洪水流路。

  其次,遵循自然规律,同时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环抱拉萨城的南北山,常年草木难生。2012年在南山开展试点,取得了在海拔3900米以上半干旱地区人工造林的经验。2021年,西藏有史以来最大的营造林建设工程——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总规划造林面积206.72万亩,2022年,拉萨市完成造林绿化55.87万亩。2030年的拉萨将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缤纷世界。

  还有,环境保护修复要以生态效益为目标,同时也争取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长于海拔4200米的班公湖周边的班公柳是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独有的树种,具有耐高寒、耐干旱、成活率高的特点,对高海拔地区的防风固沙和绿化环境作用显著,它在当地的成活率高达95%以上。日土县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扩大班公柳种植,目前苗圃规模达到2340余亩。班公柳已经开始向周边高海拔地区销售,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丰收。阿里地区普兰县平均海拔3900米,蔬菜基本难以自产。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协调援藏资金、项目,建起当地第一个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140座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品种丰富,高原现代农牧业让荒原变绿洲。

  第三,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特点,要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客观作用。例如,要保护青藏高原水资源就需要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根据水势水量、季节变化等基本规律进行保护和生态修复。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量大面广。202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起草《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时就注意到高原生态空间布局问题,在条例中专门提出地方政府“应当将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并在建立健全生态安全系统的条款中也专门提出“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分区分类施政提供了法律依据。今年出台的《青藏高原环境保护法》强调青藏高原有森林、高寒草甸、草原、河流、湖泊、湿地、雪山冰川、高原冻土、荒漠、泉域等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不仅需要进行一体化保护,也要分区分类管理。例如,青藏高原雪山、冰川、冻土是全球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供给能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深刻而全面。为了预防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退化、应对积雪变化,国家设立了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如天山1号冰川群保护区、祁连山八一冰川保护区、青海阿尼玛卿冰川保护区和年宝玉则冰川保护区等,大大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冰川的影响。

  “静止的石头常生苔藓,流动的河水永远清洁。”从这则藏族谚语能感受到高原儿女对所身处的自然环境的珍爱之情。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维护好高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条件,也要对生态系统必要的人工修复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支撑,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实现有机平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Tags:

作者:Admin
友情连接
Copyright © 2012-2024 sd.caijx.com 山东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