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祁连山国家公园: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公园
- ·下一篇文章:安徽省出台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
蝶变大凉山:教育扶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新网成都9月1日电 题:蝶变大凉山:教育扶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 贺劭清 陈选斌 张浪
“今天是同学们第一次来新校园报道,对什么都很陌生,也都很感兴趣,我要带大家尽量熟悉环境。”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办完报到手续后,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教师罗娟带班上同学来到操场的塑胶跑道,大家一齐唱起彝语流行歌曲《春耕》。
据了解,凉山州是中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彝族民众“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前凉山正通过“一村一幼”、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方式,在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丰富教育体系,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校迎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张浪 摄
洛俄依甘乡小学修建于1972年,当时仅有19名学生,而现在该校新校区有教学班19个,在校学生1052人。该校新校区在今年秋季学期正式投用,综合教学楼、食堂、中央厨房、教师宿舍等一应俱全。
“以前我在村小教书时,五年级的学生还需要汉语、彝语一同教学,而现在刚进校的学生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有多年教龄的罗娟看来,洛俄依甘乡小学的变化不仅在教学设施、师生人数,还有“学前学会普通话”打下的教育基础。
文昌中学初二学生正在配置了塑胶跑道的操场列队军训。 陈选斌 摄
2018年5月,为了解决凉山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程度低的问题,中国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当地启动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2724个村级幼教点内的11.28万名幼儿学起了普通话。
在凉山州美姑县龙门乡塔哈村幼教点,辅导员勒拉阿地正教班里小朋友用“洗澡”词语造句。“在幼教点学习的孩子,可能听不懂四川话,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都能听得懂普通话,有的回家还会教爸爸妈妈说普通话。”勒拉阿地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电视在村民家中已经普及,部分孩子来幼教点前已经通过电视学会了不少普通话,有的甚至还会唱流行歌曲。
为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自主搬迁民众迁入后产生的“入学难”“大班额”难题,凉山新建了多所学校。其中,凉山州越西县新建中所中学农村寄宿制学校新校区,更名为文昌中学。新校区现有学生346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225人,易地搬迁户学生612人。
“学校现在开设了包括彝绣、书法在内的九大类兴趣班,不止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控辍保学。”文昌中学副校长叶飞解释道,贫困户和搬迁户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一旦跟不上课程进度就容易产业厌学情绪。学校通过开设兴趣班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爱好,“只有让他们留下来,才能让他们学下去”。
为了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应读尽读”,2019年秋季学期以来,文昌中学为全校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作业本等,并为住校学生免费提供了床上用品和洗漱用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初三三班教室讲台上,学生沈子尼布木正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声朗诵诗歌。去年年底,她随父母搬到了县城进入文昌中学读书,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课程,成绩也曾一落千丈,现在她的成绩已经位列班级前十。
对于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沈子尼布木直言“像做梦一样”。以前,天不亮她就要从家出发,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伙食也从以前的大锅饭变成了三菜一汤。“现在我还报名了彝绣兴趣班,我想以后带着彝绣一起走出大山之外。”(完)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5891748", container: "_i630znox87b", async: true });[img]//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m.js" async="async" defer="def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