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国台办再回应美执意对台军售:立即停止支持“台独”行径
- ·下一篇文章:民营企业500强扶贫事迹作品展在西宁举办
北京将支持机器人企业参与重大工程
北京将支持机器人企业参与重大工程 正在制定《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构建“4+1”产业发展格局;全市机器人企业已超400家
8月21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人们在观看小型智能消防灭火机器人。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宁
8月21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观众参观骨折复位机器人。
北京市经信局正在制定《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1年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下一步北京将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4+1”产业发展格局。到2021年,北京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
新京报讯 记者昨日从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获悉,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在制定《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下一步北京将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4+1”产业发展格局。到2021年,北京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2018年北京机器人企业数量超400家,全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
支持企业参与冬奥会等重大工程
在昨日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北京市经信局局长王刚透露,目前,北京市经信局正在制定《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1年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王刚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4+1”产业发展格局。此外,支持企业推动服务机器人示范应用。支持企业参与2022年冬奥会以及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推动公共安全领域示范应用,围绕公共安全、城市应急等领域,支持企业开展警用、安防、救援等机器人示范应用。
力争后年相关产业收入超120亿
王刚称,到2021年,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愿景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具体目标为,创新地位国内突出,涌现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培育形成3个以上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产业实力稳步提升,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完善,培育3-5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机器人及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工业机器人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服务、特种、仓储物流机器人示范应用取得新进展。
北京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超50家
王刚表示,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不但拥有清华、北理工、北航、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国内知名的机器人重点科研院所,还聚集了仿生机器人与系统、机器感知与智能、机器人伺服与控制系统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批新型产业创新载体。
北京在机器人整机和系统集成、机器人核心产品和关键基础零部件方面均有布局。2018年,全市有机器人企业400余家,其中生产制造企业50余家,全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
■ 亮点
北京机器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如今的北京,机器人生态日益成熟。此次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有近40家北京企业参展,超过参展企业数量的1/5。
北京形成机器人产业独特领先优势
北京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近年来相继出台《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北京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等政策,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北京在机器人工程技术实验、验证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拥有国家级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服务机构。此外,北京在机器人整机和系统集成、机器人核心产品和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领域均有布局。
北京市经信局局长王刚在大会上指出,北京在机器人产业领域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在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以及关键零部件领域,北京集聚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形成了独特的领先优势。例如,天智航、柏惠维康、华科精准成为全国仅有的三家获得国家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的机器人企业;北京凌天自主研发的特种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反恐排爆、消防安全、应急救援等多种场景;极智嘉仓储物流机器人快速扩张,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等。
中国本土集成产品竞争力逐步提升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表示,全面释放机器人的潜力,首先需要解决企业在应用方面的挑战。成本高、缺乏统一的编程平台接口、缺乏集成商、缺乏自动化解决方案等都是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8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下降3.75%,但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占比上升,市场占有率为32.2%,比2017年回升5.5个百分点;销售量为43555台,同比增长16.2%。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委员、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表示,汽车工业不景气、3C行业增长乏力导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总量在多年增长后首次出现拐点,也导致了全球市场的增速下滑。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本土集成产品的竞争力在逐步提升。
“我们现在出了很多样机和产品,怎么形成产业,推向市场,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曲道奎表示,目前国产机器人市场正在迎来发展机遇,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将带来整体产业的革新。
除此之外,制造模式变革也将会为机器人产业形成依托或者支撑,全球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智能制造时代,即工业4.0时代。未来的北京将在协同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 追访
服务型机器人如何商业化落地?
业内专家表示,服务能力是门槛,培养生态是重点
随着技术更迭,服务型机器人逐渐进入寻常百姓生活。8月21日,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位相关企业人士、业内专家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服务型机器人产业链还不成熟,构建生态是行业痛点。服务型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需要考量成本、场景、下游配套产业等因素,而培养生态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服务型机器人需要整体产业链升级
达闼科技首席营销官葛颀表示,“生态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就好像人类聚集后变成村落,再变成城市”。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服务型机器人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部分产品处于研发试验阶段,投入使用且实现产业化的服务型机器人产品还很少。
与工业型机器人不同,服务型机器人更注重与人的交流。葛颀认为,服务型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门槛在于能力是否足够,能否持续满足不同应用场景,能否提供比人更好的服务。
华科精准是一家主要研发医疗机器人的企业,华科精准首席运营官王兰芬称,医疗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如何卖出去以外,还要考虑医生是不是真正在使用,“我们会花大量时间与医学专家讨论,发现手术中会遇到的问题,去解决它”。
针对医疗机器人盈利的问题,王兰芬称,目前还没有谈到盈利那一步,医疗机器人的下游产业还没有较好布局,耗材、配件等产业并不成熟,还在发展过程中。
主营水下机器人的博雅工道也谈到了相同的产业困境。博雅工道董事长助理付钰涵称,一直以来,水下机器人部分配件大多从国外购买,“我们现在主要就在解决供应链、生产线、零配件制造的问题。”她认为,目前服务型机器人需要整体产业链升级。
相比盈利,企业更看重“跑马圈地”
目前,服务型机器人在医疗、养老、家庭、物流、娱乐等领域均有商用。极智嘉科技总裁郝旭东认为,服务型机器人在物流领域已经越过了商业化落地门槛,有较好的发展应用,降本增效作用明显,“目前在物流领域,机器人可以降低70%的成本,使企业有3倍至10倍的效率提升,同时相关投资回报周期不超过3年。”
据央视报道,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达600亿件;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505亿件,增长25.8%;新增社会就业20万人以上,支撑网上零售额6.9万亿元,支撑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超过3500亿元。电商业务带动整体产业链发展,物流行业水涨船高,随着无人化的进步,应用于物流的机器人(包括工业型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也随之受到关注。
郝旭东称,物流行业机器人得益于电商产业链发展,已率先度过商业化落地的初级阶段,目前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同时,从盈利方面来看,郝旭东透露,“基于公司毛利率,是可以盈利的”,但比起盈利,目前多数机器人企业更看重“跑马圈地”,即争夺市场占有率。
■ 现场
骨折复位机器人自动规划手术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医疗服务机器人展区,一款可以进行骨盆骨折复位的机器人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豫说,复位是骨折治疗的第一步,如果拼接不准确,直接影响愈合的效果,甚至导致畸形愈合。
以往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切口和损伤比较大、出血较多。如果医生尝试闭合复位,只能依靠反复的X光透视和空间想象能力。“由于骨骼周边有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复位过程中需要很大的牵引力,经常需要6名医生共同操作,不仅费时费力,难度也很大。”王豫说。
据了解,骨折复位机器人包括机械臂、把持系统和光电跟踪导航系统,可以自动规划手术,实现自动复位操作。手术前,机器人拿到患者的CT图像做重建,手术中用少量的X光透视做配准,建立三维模型和患者的位置关系,医生可以通过屏幕直观看到骨盆的样子,不用依赖大量透视。机器人通过不到一厘米的切口将钢钉打入患者体内,减少手术创伤,提升骨折复位操作的精度和安全性。
“除了骨盆,机器人还可以做下肢长骨的复位。”王豫说,目前公司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开展合作,机器人即将进行临床实验。经过产品检测、临床试验、申报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等环节,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预计两年后正式面市,有望填补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国际空白。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正在制定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1年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北京市下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5-4-3-2”。
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4+1”产业发展格局
●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
加快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布局,推动研发生产多功能手臂、智能轮椅及智能护理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领域
发展警用、消防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培育发展行业应用级无人系统、水下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领域
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拓展工业应用规模和培育服务业应用市场,提升协同集成和应用服务能力。
●仓储物流机器人领域
发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储等智能仓储物流技术产品,智能拣选等智能工厂物流系统,以及立体车库、塔库等产品。
●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
培育发展伺服电机及驱动、RV及谐波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推动产业化和协同布局发展。
支持四大产业创新模式
●产学研用
支持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制造商+用户”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模式。支持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机器人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
●央地协同
搭建央地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中央单位科技成果在京转化。支持央企在京发展智能机器人产品解决方案。
●创业孵化
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器人创新创业活动,推行“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创业孵化模式。
●跨界融合
支持企业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和技术开放平台,支持重点软件企业结合应用场景开展机器人集成创新。
激活三大应用市场
●加大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力度
支持工业企业集成应用机器人和实施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支持企业利用外包服务、新型租赁等模式拓展应用服务市场。
●开展服务民生领域示范应用
支持企业推动服务机器人示范应用。支持企业参与2022年冬奥会以及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
●推动公共安全领域示范应用
围绕公共安全、城市应急等领域,支持企业开展警用、安防、救援等机器人示范应用。
实施两大产业协同路径
●完善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
支持相关企业、园区建设机器人加工服务平台,满足机器人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配套需求。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产业链协作,支持龙头企业引导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在京津冀布局,搭建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新京报记者 张璐 陈维城 见习记者 程子姣 陈诗怡